2017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试题试卷答案

时间:2020-01-02 16:24:22责任编辑:yangguang

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20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课程推荐>>>2021年河北招教直播讲座免费听,更多购课优惠点击咨询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略。

2.D【解析】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识和主流文化,并且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这自然要求传递不同的教育内容,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

3.C【解析】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4.D【解析】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近发展区决定,“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这里有两层含义:(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2)教学创造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5.D【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劳心者作为统治阶级,无需从事生产劳动,而劳力者作为被统治阶级,通过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供养统治阶级。这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观点。

6.D【解析】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7.A【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专职教育人员。

8.D【解析】题干的描述说明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9.B【解析】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10.A【解析】根据我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11.C【解析】《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由教育部颁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做出了具体规范,其从性质上看,属于教育规章。

12.C【解析】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

13.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14.A【解析】“有教无类”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体现的是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15.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正是因材施教原则。

16.B【解析】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期,即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研究结果认为这个关键期大致在小学三年级下学期前后,但是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差异,前后有一定的出入。

17.B【解析】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中“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

18.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吃还是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不学习还是不知道它的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学习之后才知道知识匮乏,教授他人后才知道不简单。这句话体现了教和学要相互促进,即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19.B【解析】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具体表现在:(1)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20.D【解析】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题干中“以教谋私”违背了廉洁从教的职业道德。

21.B【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

22.B【解析】略。

23.D【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24.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又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计划安排每天自习时间表”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管理策略。

25.C【解析】略。

26.B【解析】略。

27.C【解析】小学生年龄偏小,知识储备和经验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老师应该侧重运用直观的方法。

28.B【解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深刻性不够,对事物的观察通常是笼统的、表面的、局部的,不能准确地、全面地、深入地感知事物。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有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高于三年级学生。

29.C【解析】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水平较低,所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

30.A【解析】贯穿暗示教学模式的三个原则: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31.C【解析】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32.B【解析】所谓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例如,在生物学中介绍“果实”的概念时,不要只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还要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籽、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有“种子”这一关键属性,而舍弃“可食性”等无关特征。

33.D【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重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认知事物,掌握规律,培养能力,是能够反映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原则。

34.B【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5.B【解析】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班级性质。

36.A【解析】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测试重点难点、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2)监控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和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3)调节策略。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

37.C【解析】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38.B【解析】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题干中数学老师的做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也就是形成问题表征。

39.C【解析】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例如,把一棵树分解为根、茎、叶、花等。

40.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例如,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虎也是胎生的。

41.C【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2.C【解析】略。

43.A【解析】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44.C【解析】谐音联想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

45.B【解析】题干所述符合复述策略的定义。

46.A【解析】先前所学的知识促进了后来所学的知识,称为前摄促进。

47.A【解析】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

48.B【解析】略。

49.B【解析】题干所述是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的学习策略。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可以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使新信息合理化。要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应注意在对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而不是机械记忆式地学习,适时建立类比。

50.A【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条件)有:(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其中(2)(3)(4)(5)(6)属于个人主观因素。

51.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题干所述内容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52.B【解析】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黑板和白粉笔之间的对比明显,有助于提高感知效果。

53.C【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之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如果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被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种识记也属于意义识记。题干中例子就属于该种意义识记。

54.C【解析】略。

55.B【解析】题干所述是过度焦虑的表现。

56.D【解析】反馈在操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只有通过反馈,学习者才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其中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作用尤为明显。

57.C【解析】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有阻碍作用,因此属于负迁移。

58.A【解析】小学儿童的情感内容不断丰富。主要表现在:(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

59.D【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小学生在玩游戏机的时候要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因此题干所述表明小学儿童的注意分配已有较好的发展。

60.A【解析】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已占主导地位;纯音听觉的敏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但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如成人,更未达到高峰;

二、判断题

61.√【解析】略。

62.【解析】教育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为一定社会的文化所影响。同时,教育也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63.√【解析】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六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64.【解析】详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

65.【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66.√【解析】略。

67.√【解析】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68.√【解析】略。

69.√【解析】详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70.【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一般情况下,这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知行脱节等。

71.√【解析】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72.【解析】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73.【解析】略。

74.【解析】发展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发展水平是难以得到保证的。

75.【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76.√【解析】略。

77.【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须依赖于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才能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特征。

78.【解析】品德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79.【解析】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80.√【解析】略。

81.【解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给予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其学习。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当内部动机缺乏时,物质奖励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82.【解析】如果学习者将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而更避免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影响。

83.√【解析】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大。

84.【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的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

85.√【解析】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86.√【解析】略。

87.√【解析】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无论是真正的创造还是类似的创造,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88.【解析】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89.√【解析】创造性并不是少数人独有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90.√【解析】创造性的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关系表现为:(1)高创造性者,智力一定很高;(2)高智商者,创造性可高可低;(3)低智商者,创造性一定低;(4)低创造性者,智商可高可低。中等智力的人可能较有创造性,也可能创造性较少。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不均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6)整体性。

2.简述小学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2)“学生楷模”的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5)“心理咨询师”的角色;(6)“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3.简述遗忘规律,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主要有哪些?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避免遗忘的复习方法有:

(1)复习时机要得当。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间隔复习;④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要合理。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②复习方法多样化;③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④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4.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试论述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间又联结成复杂的双向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都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五、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案例1】

1.B【解析】外倾性问题行为指违规犯过行为与反社会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等。内倾行为问题主要指情绪困扰、自贬行为。偏畸行为:包括咬手指、咬指甲、口吃、尿床、吸毒、做异性打扮、不当的性游戏等。根据案例中小强的表现,可以判断出他的行为属于外倾性攻击行为。

2.B【解析】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案例中的小强胆子大、脾气倔、闹事等,气质类型偏向于胆汁质。

3.ABC【解析】造成小强“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平日里小强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小强,于是小强在家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他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就肆意指责对方,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小强的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的“告状”,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往往先大声训斥,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小强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小强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小朋友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小强的攻击性行为。(本案例摘录不全,解析参考原案例)

4.ACDE【解析】对于小强,班主任应该采取正面教育,肯定小强好的表现和优点,慎用惩罚,避免激起小强更强烈的反抗。当然对于小强的一些不良表现,适当的惩罚也是有要的。针对小强没有朋友的问题,应该鼓励其他同学主动和小强交往,帮助小强融入集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要和小强的家长多沟通,对于小强性格的形成,家庭的影响因素也是很大的,因此要帮助家长努力改正不良的教养方式,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5.ABD【解析】“问题学生”是中小学阶段的一种然现象,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学生改正问题行为,“问题学生”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调整好。

【案例2】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记忆的信心与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造成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3】

(1)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案例中的数学教师将两次测量中出现的10倍的差距简单地归结为测量工具的误差,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运用教育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

(2)如果我是这位教师,我会以此问题来创设情境,把问题抛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亲自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等感知和体验,加深对天平的了解,对千克的认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添加河北客服老师微信

备注招教网

获取更多考试资讯和海量备考干货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干货下载

互动交流

  •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 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