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试卷答案解析(四)

时间:2016-06-22 17:35:37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2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爱国爱乡”讲的是基本道德规范,是一种大爱;“海纳百川”讲的则是大胸怀与包容的心态;“乐善好施”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敢拼会赢”则体现福建改革开放的精神,体现福建人敢闯敢拼、抓机遇、克困难、谋发展的胆识与冲劲。

【命题立意】考查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福建精神”的内容。★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2.A【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须在各项工作中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命题立意】考查2012年两会的主题和主线。★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3.B【解析】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命题立意】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4.A【解析】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文件明确指出,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

【命题立意】考查201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主题。★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5.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新的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6.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2011年11月,中国首次空间自动交会对接成功,与神州八号对接的飞船。★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7.A【解析】据海关统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我国进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5096.51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1.6%,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命题立意】考查中国入世十年来出口占据世界的地位。★

【错因分析】考生对国家时事关注不够。

8.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取得教师资格所应具备的学历条件。★★★

【错因分析】考生易错选B、D项,B项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D项为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条件。

9.B【解析】题干是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权的表现。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身体行动自由和表达的自由。侵害学生人身自由的表现形式有:非法拘禁和限制学生、非法搜查学生、非法限制学生表达自由的权利等。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容易侵犯的学生权利的类型。★★★

【错因分析】考生对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区分不清。

10.D【解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纲领性文件的理解。★★★

【错因分析】A项“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B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C项“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11.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义务教育实施的主体。★★

【错因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掌握不牢固。

12.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与其他教育机构须有合格的教师,并不是优秀的教师。题干所述是办学须具备的“基本条件”,A、C、D项均为其基本条件。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办学所备的条件。★★

【错因分析】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掌握不牢固。

13.B【解析】题干所述为外铄论的观点,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外铄论的内涵及代表人物。★★★

【错因分析】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好的,没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格塞尔的成熟机制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由内在的成熟决定的,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威尔逊的基因复制认为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因为遗传了父母的基因,而不需要外在力量。他们都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如果对内发论、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识记不清的话容易选错。

14.C【解析】题干中有“孟禄”“模仿”关键词,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即“模仿”,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有关教育起源的不同理论。★★★

【错因分析】A项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并非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所有生物所共有的;D项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主义者。

15.A【解析】制度化教育阶段是以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但题干所述为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因此属于制度化教育之前的阶段,即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

【错因分析】C项“非制度化教育阶段”为制度化教育阶段之后的阶段,此阶段的学校教育比制度化阶段的学校教育更完善,更人性化。D项“学校教育萌芽阶段”还没有相对稳定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固定场所,也没有教育实体出现,所以,此选项也是错误的。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学校教育制度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征。

16.D【解析】马克思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

17.C【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教学原则。★★★★

【错因分析】A项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D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

18.D【解析】说服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德育方法。★★★★

【错因分析】A、B项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

19.D【解析】略。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观。★★★★

【错因分析】没有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20.A【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错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就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教育的领导权,而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决定谁享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问题。故选A项。

21.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错因分析】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2.D【解析】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是指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认识目的。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教学过程的本质的表现。★★★

【错因分析】A选项认识的间接性体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他人的也是经过提炼的认识成果;B选项认识的交往性说的是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C选项认识的教育性则体现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形成既是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

23.B【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24.A【解析】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信度的概念。★★

【错因分析】评定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有:信度、效度和标准化。本题易错选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25.B【解析】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题干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的愉快心情是一种情绪。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记忆的分类。★★★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记忆各分类的特征表现。

26.C【解析】性格是个性特征中具意义的心理特征。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性格在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意义。★★★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A、B项。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27.B【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人的情感的分类。★★

【错因分析】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考生不能正确区分三者的概念。

28.D【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注意的起伏现象。★★★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B项,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9.A【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为突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附属内驱力表现突出的年龄阶段。★★★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內驱力和认知内驱力表现为突出的时期。

30.B【解析】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元认知策略的内涵。★★★

【错因分析】考生易将各种学习策略相混淆。

31.A【解析】早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历史上早的智力测验。★★

【错因分析】考生不了解智力测验的相关知识。

32.B【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动作技能形成中的高原现象的概念。★★★

【错因分析】考生缺乏对相关心理学术语的掌握。

33.D【解析】顿悟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形成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是布鲁纳提出的;同化顺应的过程是皮亚杰所持的观点,只有D项符合题意。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各个心理学派的代表理论。

34.D【解析】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是交融在一起的,这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容易混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变式”,可以避免这种误解。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变式在掌握概念时的作用。★★★★

【错因分析】A、B、C项是运用变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但不是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

35.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其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儿童多动综合症的高峰发病年龄。★★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二、填空题

36.普京

37.平潭

38.30%

39.消费与安全

40.梁振英

41.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4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3.品德水平

44.经验反思

45.自我实现的需要

46.发现问题检验假设

47.言语直观

48.准备(采取决定/确定决定)执行决定

49.直接强化替代强化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50.(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命题立意】考查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51.(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命题立意】考查班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52.(1)家庭;

(2)学校教育;

(3)同伴群体;

(4)社会实践;

(5)自我教育;

(6)社会文化因素。

【命题立意】考查影响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四、分析题(答案要点)

53.(1)师德考核不合格的,绩效考核应定为不合格;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不得评先评优,按有关规定扣发绩效工资,要时可调整岗位。

(2)教师违反师德规范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或者撤销教师资格、解聘。

54.材料中反映的某些教师私自请同事代课的现象是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的体现,请别的同事代课虽然不影响教学的进度,但是这种行为却反映了此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和课堂的不负责任,对本职工作的渎职,以及对作为教师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的漠视。教师的职业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加强学习;(2)躬身实践;(3)树立榜样;(4)学会反思;(5)努力做到“慎独”。

55.案例中承担责任的主体是学校。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56.(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7.材料中教师采取了正面教育的原则,在发现某学生的良好行为之后,为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在班会上进行表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这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认识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学生也正处于成长期,学生的道德认识还未充分建立,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也仍不稳定,品德发展易出现反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正确认识,持之以恒地耐心指导学生。

58.(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尊重需要。尊重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或保护性反抗。父母和老师对小明失败后的责骂和讽刺态度,没有考虑小明的尊重需要,从而导致他丧失了信心。

(2)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从内在性维度上考虑,如果学习者将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会产生消极的自我价值感;从可控性维度上考虑,如果学习者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会产生仇视情绪;从稳定性维度上考虑,如果学习者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失败的预期,并会降低自信心、自豪感。父母的责骂和老师的讽刺让小明将考试的失败归因为内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因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丧失了信心。另外,对任务难度的归因也将影响今后的行为。一次测验的失败让小明将其归因为内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这容易使小明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觉得改变失败的现状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学习上不再努力,一蹶不振,成绩也会越来越差。

59.材料中小明因为一次测验失败,加之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从而产生挫败感,从此一蹶不振。对此,教师可以从训练归因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努力归因”,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因此, 教师可以引导小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以激励小明更加努力学习。(2)“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在本案中,教师可以帮助小明分析其是因为一次测验失败,加之父母和老师的压力,所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教师应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小明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内部试卷,禁止转载)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干货下载

互动交流

  •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 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