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测试试卷(三)

时间:2018-10-20 17:34:27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测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A.教育B.教学 C.德育D.智育

2.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A. 交往起源论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D. 劳动起源论

3.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

A.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凯洛夫的《教育学》D.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理论是()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

C.教育论D.教育无目的论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的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A.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D.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6.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7.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儿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方案   D教学指南

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D.现场教学

9.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0.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

11.学校行政体系中基层的正式组织是()

A.班集体B.学生会 C.班会D.班级

12.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长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原因,会导致()

A.自卑沮丧B.骄傲自满

C.愈挫愈勇D.气愤敌意

13.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

A.消退     B.正强化

C.负强化   D.惩罚

14.()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

C.干扰D.抑制

15.“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

C.一般动机D.近景动机

16.儿童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则其处于道德发展的( )阶段。

A.他律B.前习俗C.自律D.寻求认可

1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 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18.气质类型在社会上的评价是()

A.都是好的B.都是坏的

C.有好有坏D.无好坏之分

19.有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这些学生的认知方式是(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0.()阶段的儿童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思维发展水平接近成人。

A.感知运动B.前运算

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21.( )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的结果。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

2.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3.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4.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逐渐平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基本点。

2.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简述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8分,共36分)

1.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都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他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1)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8分)

2)结合材料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10分)

2.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如下图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者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采用。

问题:(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6分)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6分)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教师资格统考测试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C【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C【解析】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B【解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意思是:上等的聪明的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这反映了遗传决定论。

5.A【解析】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6.D【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7.B【解析】略。

9.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感知可以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的问题。

10.D【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题干的描述属于品德评价法。

11.D【解析】略。

12.A【解析】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会导致学生自卑沮丧。

13.答案:A【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做法,就是在用消退的方法来消除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

14.B【解析】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15.B【解析】外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种因素而产生的动机,即在学习活动以外由外部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

16.C【解析】处于自律阶段的儿童认识到规则不是不可改变的。

17.B【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8.D【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19.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答案,而不习惯对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

20.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本阶段的儿童能够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21.B【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消退。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团队、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它与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其他教育途径互相配合,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4.这种说法是正确。(1)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类智力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

2)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20岁以后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在成年后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反而因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呈升高的趋势。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2.(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2)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3.马斯洛是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富有影响力的需要理论。早期,他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即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马斯洛对以上七种需要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需的。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4.(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①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①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渐进分化;②应当注意将各个内容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将知识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材料中的陈老师允许学习能力强的王超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挥了他学习的主动性,使王超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教师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当陈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采用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2.(1)功能固着,指的是我们会把某个功能特定的赋予某个物体的倾向。材料中,很多人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可以作为重物使用,反映了功能固着对于问题解决的影响。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按照如下方法去做: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储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2)除了功能固着之外,以下因素也影响问题的解决:
1、问题情境

2、定势

3、原型启发

4、已有的知识经验

5、情绪和动机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