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三)——(答案)

时间:2017-08-24 11:52:24责任编辑:yaqi

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7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押题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略。

2.C【解析】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加涅把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3.D【解析】荀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4.A【解析】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式教学理论。

5.A【解析】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6.B【解析】略。

7.A【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题干中的“节之”“纵之”说的是一个人是否善于控制自己,约束自己。

8.B【解析】略。

9.B【解析】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10.A【解析】班级、小组、少先队等属于正式群体。

11.A【解析】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2.C【解析】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13.A【解析】班集体规范能有效地抑制班级中的不良行为。

14.D【解析】并列结合学习又称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15.C【解析】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16.C【解析】略。

17.B【解析】焦虑症是一种长期的情绪不良状态,情绪失调会在短时间内影响身体健康。

18.A【解析】略。

19.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内涵。

20.D【解析】教育的发展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二、填空题

1.4月23日

2.普雷马克

3.期望

4.认知或理解

5.50%

6.伦理原则

7.自主运动

8.财政拨款

9.反馈的频率

10.波斯纳

三、名词解释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2.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

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3.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高路迁移是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

5.社会刻板效应是指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中的个体差异的现象。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认真组织;(2)讲授要讲究讲授的策略和方式,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讲究语言艺术;

(4)要组织学生听讲;(5)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人在注意某个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如“侧耳倾听”,这种现象是适应性运动。(2)“屏息”现象。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

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无关动作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呼吸运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人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3.(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4.(1)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2)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3)技能和一定的情境、任务都有联系,而习惯只和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是被动的。

(4)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做对照,而与习惯做对照的,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

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我们强调的是先进行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

(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直观过程中有关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学生对直观对象的注意和观察。为促进学生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起引导作用,直观的效果终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此,需要认真组织观察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中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

式。

2.素质教育的提法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1)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历史继承性,也就无从提出,无从发展。因此,无论从

科学的视角和现实的视角来考察,素质教育都与全面发展教育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我国在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情况。要纠正这些倾向,就要求教育目的发挥它应有的

定向、评价和调控功能。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提出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只注重智育。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教育实践对教育目的的背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

调控的一个结果,当然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唯教材”中心的倾向,只关注了教案的完成,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2)该教师没有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是从教材出发,而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3)该教师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干货下载

互动交流

  •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 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