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试题试卷(五)答案

时间:2017-02-05 17:28:13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4

  • 报名条件
  • 考试指南
  • 历年考情
  • 选课报班
专业老师在线答疑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错因分析】略。

2.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的增长比率。★

【错因分析】略。

3.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错因分析】略。

4.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对“四风”的主要内容。★

【错因分析】略。

5.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神舟十号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首次开展的活动。★

【错因分析】略。

6.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第22届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错因分析】略。

7.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2013年度获得南南合作人道主义成就奖的人。★

【错因分析】略。

8.B【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高等学校每年受理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的次数。★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9.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错因分析】略。

10.D【解析】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有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纪录,无致人死亡的交通责任事故。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错因分析】记忆不清。

11.C【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享有的权利。★★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12.C【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13.B【解析】“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特点。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阶级性的理解。★★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记忆混淆。

14.C【解析】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的了解。★

【错因分析】本题易误选B项,赫尔巴特的历史地位与夸美纽斯的历史地位是易混点,考生需准确掌握。

15.A【解析】公元前6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命题立意】考查孔子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

【错因分析】复习不到位。

16.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解。★★★

【错因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常考点,考生需准确掌握。

17.D【解析】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18.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资源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课程资源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19.C【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赞科夫提出的教学理论。★★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错选多因识记不清。

20.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民主化的内涵之一。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2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影响的典型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影响的表现。★★

【错因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且为常考点,考生需准确掌握。

22.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掌握。★★★

【错因分析】审题有误。

23.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师劳动长期性特点的典型示例。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师劳动特点的掌握。★★★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24.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互补性的典型体现。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互补性的理解。★★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25.D【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思想品德教育的终目的。★★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6.A【解析】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直觉思维的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27.B【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命题立意】考查对无意注意的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28.B【解析】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命题立意】考查短时记忆的内涵。★★

【错因分析】记忆混淆。

29.C【解析】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命题立意】考查美感的概念。★★

【错因分析】考生混淆了美感与理智感、道德感的概念。

30.A【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命题立意】考查对下位学习的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考生对下位学习的概念理解不透彻。

31.D【解析】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根据公式:智商(IQ)=智龄(MA)÷实龄(CA)×100,小丁的比率智商是10÷8×100=125。

【命题立意】考查比率智商的运用。★★

【错因分析】考生对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识记不清。

32.A【解析】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命题立意】考查对水平迁移的概念的理解。★★★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理解不准确。

33.D【解析】皮亚杰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命题立意】考查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阶段进入到自律阶段的年龄。★★★

【错因分析】识记不清。

34.A【解析】略。

【命题立意】考查性格特征的内涵。★★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B项,考生容易混淆性格与气质的内涵。

35.B【解析】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命题立意】考查对代币奖励法的概念的理解。 ★★

【错因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填空题

36.人大

37.奖学金

38.校长

39.网络

40.专业理念

41.智力

42.班主任

43.学生学

44.选择性

45.研究者

46.拓展型

47.榜样示范法

48.创造想象

49.黏液质

50.间接兴趣

51.马斯洛

5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3.建构主义

54.预见性

55.操作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56.(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命题立意】考查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57.(1)能力类型差异。能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指智力上的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4)特殊能力的差异。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5)智力的性别差异。

【命题立意】考查能力的个体差异的表现。★★★★

58.(1)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分析题(答案要点)

59.(1)除学校、王老师和李某外,该案例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还有网吧和社会不良青年柯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所以,与学校一巷之隔的网吧是不合法的。另外,柯某教唆李某在网上参与赌博,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柯某因此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学生李某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因此,教师要求开除学生李某的做法是错误的,而学校没有同意王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60.(1)李老师备课认真、课外作业坚持全批、利用周末辅导学生等行为体现了爱岗敬业的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2)但是,“他的辅导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收费,但也没拒绝家长们的礼物”违背了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做到: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显然,李老师没有拒绝家长的礼物,这表明李老师没有做到严于律己、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这是需要李老师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61.(1)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材料中的小辉在新的班主任的正确指导下,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体现了可塑性特点。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新班主任对小辉父亲说的话表明该班主任认识到小辉处在发展过程中,后来小辉能够成为著名企业家,也是与班主任的指导分不开的。

(2)就材料内容而言,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的原则有: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在所有人都认为小辉调皮的时候,新班主任并没有直接盖棺定论,而是在全面了解后,对小辉父亲说小辉很聪明,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这表明新班主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班主任在了解小辉的过程中,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这表明新班主任能够尊重信任小辉,并对小辉进行正确的指导。

62.(1)①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分别采用了实物直观、模像直观的教学手段,但是他没有能够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这些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②案例中林老师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即缺少了言语直观。只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三种直观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2)本案例中,林老师只使用了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没有适时做出讲解,没有与言语直观相结合,没有利用词与形象的配合。另外,林老师准备的PPT背景上的浅色字很模糊,不符合感知规律中的强度律,没有突出所讲内容的特点,导致知识直观效果不好。更重要的是,林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是自己单独呈现各种直观方式,没有及时跟学生沟通反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 公告资讯
  • 学习答疑
  • 1对1指导
  • 笔试资料
  • 面试技巧
  • 公开讲座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2024年教师招聘考试备考干货下载

互动交流

  • 微信客服咨询

    添加微信客服
    随时随地答疑解惑

    “码”上添加
  • 历年试题 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码”上领取
  •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码”上测试分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