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资考试:热点命题作文——团结/科技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3-03-01 14:39:10责任编辑:zjw1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教资笔试考试倒计时,作文词穷不会写?今天,招教网就为大家奉上常考主题作文素材,包含名人名言和案例,都是常用素材。

一、综素作文常考主题之“团结合作”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去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一个健康的集体,需要每个成员对公共事务多关心,少冷漠。任何一个集体,小到班级,大到社会,都存在许多公共事务。这些事务都是集体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当中,这些公共事务绝不是某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各司其职。

(一)名人名言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谚语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时,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寓言》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波斯)萨迪

·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英国)欧文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集体就是力量。——(德国)马克思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慧及无可限量的潜能,当大家对此有所了解,并同心协力加以开发时,就能为社会带来繁荣。——(日本)松下幸之助

(二)故事事例

1.大雁迁移

每当春初和秋末,经常可以看到大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它们为什么要这样?主要是因为它们要飞行很远的路程,非常耗费体力,排成人字或一字队形可以节省部分体力。

飞在最前面的大雁叫“头雁”,“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一些体力。但“头雁”没有这股气流可以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一般都是壮年的大雁领队,并且不断更换,幼雁排在中间。

大雁凭借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每年两次的南北大迁徙。我们人类应该向它们学习,生活中团结互助,工作中团队协作。脱离集体,遇到困难时就会孤立无援;单打独斗,许多任务不可能完成。

2.沙漠传奇——沙丘蚁

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旱的沙漠之一。每年的那一点可怜的降水,几乎在转瞬之间便会被蒸发一空。在烈日的炙烤之下,纳米布沙漠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

可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无数小生命在死寂的沙漠上爬行——它们就是沙丘蚁。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沙丘蚁的爬行神态却是异常的轻松和坦然,甚至还有些快乐。

沙丘蚁的食物为天赐之物。风携裹着沙漠中动植物的残体,越过沙丘的顶部,这些残体慢慢变成更小的碎屑,成为沙丘蚁们的一顿美餐。

当夜幕降临时,温暖的海风就会在沙漠上空形成雾。沙丘蚁们纷纷从洞穴里爬出来。它们匍匐在沙粒上一动也不动,静心地等待着上苍的恩赐。雾气慢慢地在它们的身体上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肉眼无法辨别的水珠。然后,它们开始彼此吮吸对方身体上的水珠,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水分。

千百年来,沙丘蚁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在万般凶险的纳米布沙漠里生存下来。它们以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死亡沙漠中续写着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生命传奇!

3.团结的力量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

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如何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显著。

4.钥匙和锁的故事

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

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你的日子才令人羡慕啊!”

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二、综素作文常考主题之“文化科技”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载体。同时,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就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成就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技术越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帮助就越全面,技术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威胁也就越严重。

(一)名人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科学的唯一目的,在于减轻人类生存的艰辛。——(德国)布莱希特

·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命充满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苏联)巴甫洛夫

·科学世界是无穷的领域,人们应当勇敢去探索。——童第周

·生活给科学提出了目标,科学照亮了生活的道路。——(俄国)米哈伊洛夫斯基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

·在这富有历史背景、富有高度私人秘密性的社会,人类的文化应是多彩多姿的。——(德国)赫尔曼·黑塞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单为用而不含求知的意识,其结果只能产生“手艺”“技术”而不能产生“科学”。——梁漱溟

·科学和民主,它们取消了人和自然的差异,也取消了人和人的差异。——王安忆

·科学本身并不全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着潜在的美和无穷的趣味,科学探索本身也充满了诗意。——周培源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法国)雨果

·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意大利)布鲁诺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美国)爱因斯坦

·科学给人自由,以反抗自然法则。它致力于把自然力量的魔杖交到人手中,它要使我们的精神摆脱万物的奴役。——(印度)泰戈尔

(二)故事事例

1.苏步青:数与诗的交融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

苏步青一生与诗结缘,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就长达70余年,并出版有《苏步青业余诗词抄》与《数与诗的交融》,有些还被选入《历代诗词选注》等诗集中。谈起诗词,苏步青曾这样说:“一辈子同数学打交道,从前整天把时间花在教书、备课和写论文上。所以每到夜晚睡觉之前,总要把自己从小喜欢的唐诗、宋词拿来读它半个小时,然后再去休息。这样做,往往可以避免数学思维老是在脑子里纠缠不休。时间一长,也学起吟诗填词来了。”

苏步青和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相交颇深,两人经常诗画赠答,联袂湖山。1947年苏步青写有《夜饮子恺先生家赋赠》一首:“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庭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这首诗被丰子恺引用到他的散文名篇《湖畔夜饮》中,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苏步青在少年时代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能倒背如流,并且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四年中学生活结束时,他以广泛的兴趣、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2.一生漂泊、半世艰辛,她始终优雅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的一个书香世家。她的童年没有玩伴,只有诗词,从小在诗书中成长。她3岁识字,6岁诵读《论语》、唐诗宋词。初中时,日军占据北平,父亲随国民政府南下,从此杳无音信。17岁,母亲因病离世。悲痛欲绝的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其中有一句,每每读来都为之悲痛:“瞻依犹是旧容颜,唤母千回总不还。凄绝临棺无一语,漫将修短破天悭。”她比一般人更早经历了生离死别,更早感受到了生命无常。当心中积郁无法排遣时,只有诗词给了她一丝慰藉。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刚生完女儿,就遇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身为人母,她必须坚强。她只能带着女儿四处奔波,一边教学求生,一边打探丈夫的消息。三年后,丈夫终于出狱了。但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对她轻则谩骂,重则家暴。她甚至一度绝望,曾想结束自己和女儿的生命。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点醒了濒临迷失的叶嘉莹。她说自己一生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次年,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那时,已经42岁的叶嘉莹每天熬夜恶补英语,常常查字典、练口语到凌晨两三点,然后一大早就要上台讲学,让很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正当她的家庭生活渐趋安稳,可以稍微喘口气的时候,大女儿和女婿在一次车祸中同时丧生,那一年她52岁。年逾半百,痛失爱女,悲痛欲绝中,她写了10首《哭女诗》哀悼女儿、女婿,首首催泪,句句断肠。如其中一句:“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外人读来都不禁为之唏嘘。

经过一轮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她要让自己从“小我”的家中走出来,要回国教书,要把“余热都交给国家,交付给诗词”,要把“古代诗人的心魂、理想传达给下一代”。归国讲学、传承文化,让生命升华。1978年,叶嘉莹从海外给中国政府投寄了一封信。在信中,她申请回国教书,而且不要任何个人待遇,只为让古老的诗词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她说,“我一生中做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回到祖国,叶嘉莹受到了热烈欢迎。初到南开,她讲课时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学生,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期间还受邀到诸多名校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新疆大学……无论她在哪里讲课,总是课堂场面热烈,座无虚席。

如今,年过九十的叶嘉莹先生依然坚持讲课,有人给她递椅子,她拒绝了:我从21岁教中学开始,就是站着讲课!有学生曾经问道:“您讲的诗词很好听,可是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先生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谈到讲授诗词的初衷,叶嘉莹先生说:“我亲身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叶嘉莹曾在一份考古报刊上看到一篇报道,讲的是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汉代莲子,经过培养能够发芽开花。此事对她触动很大,为此她曾写过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这是一位博学师长在饱经磨难之后的最终心愿。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