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二)

来源:招教网时间:2018-11-29 15:05:06责任编辑:jiame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知识1 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也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基本方法。它可以保证幼儿在直接接触事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培养幼儿运用感官探索周围环境的习惯,并为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1. 个别物体的观察

个别物体的观察是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物体(或一类物体)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通过幼儿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的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通过对个别物体的观察,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的信息,包括物体的外形特征,如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发出的不同声音;散发的不同气味;软和硬、粗糙和光滑、轻和重,以及弹性、黏滞度、光滑度、湿度等不同特性;某些物体的味道等;个别物体的外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活、生长习性和特点;个别物体相对的静态和动态;个别物体的存在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对个别物体的观察是基本的观察技能,是其他各种观察的基础。

2. 比较性观察

比较性观察指幼儿同时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比较。从而使幼儿更正确地认识物体和自然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通过比较性观察,使幼儿发现物体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学习对两样物体或自然现象的相应部分和整体进行比较,挑选出同类物体,并进行分类。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不同:中班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比较相似点,后做分类。

3. 长期系统性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系统观察。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气象的变化,以直观地了解自然界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长期系统性观察不在于天天去观察某一自然物,而是根据科学教育(观察)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来决定观察时间。如观察蝌蚪,要在蝌蚪长后腿、长前腿、尾巴退化时观察。

观察性活动的指导要点:

1)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

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3)引导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

4)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

知识2 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是指教师或幼儿按照预想的目的或设计,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幼儿科学小实验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不同,他仅仅是重复前人的实验,不要求有新的科学发现。实验内容和操作简单易行,幼儿在较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结果。实验形式多采用游戏,幼儿可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索。

根据不同目的,科学小实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幼儿操作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操作演示实验,幼儿进行观察的一种形式。这种实验一般难度较大,幼儿操作困难,或因为仪器设备条件不足而采用,也可作为幼儿实验前的示范。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动作熟练,操作速度放慢;边演示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提示和讲解;幼儿座位、仪器大小和位置,要便于幼儿观察,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

教师演示性实验要注意:

①须做预备性实验。

②演示实验时,要让每个幼儿看清。

③演示与讲解、提问要紧密结合。

2)幼儿操作实验是指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的过程。主要在简单易行、带有游戏性的实验时用。在操作中,幼儿可以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变化;还可以反复操作,多次尝试,满足其好奇心,使其实验积极性提高。因此,只要条件许可,可多进行此类实验。

幼儿操作性实验要注意:

①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要的用具和材料。

②指导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并学习操作。

③给幼儿以充分实验的时间。

④讲清实验规则,注意保证幼儿安全。

知识3 图画记录

图画记录是幼儿运用数字、表格和绘画形式,记录自然现象和记录科学活动的内容。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知识1 活动过程的设计

活动过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展开具体的运用,是正规性教育活动的环节。因此,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是关键。教师要依据活动目标,认真思考整个过程的各个步骤,认真指导。

1. 导入活动要求

明确任务,引起兴趣,导入活动

从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应让幼儿明确本活动的任务,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去。导入的设计可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丰富的材料导入。如“看看小朋友面前有什么?”

2)利用各种文学作品导入。如用猜谜来导入。

3)利用情境表演导入。

4)利用环境设置导入。如走进一间布置好的房屋,问幼儿“看到什么了?”

5)利用直接指令或提问导入,即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如“看面前的水仙花”。

2. 基本活动要求

围绕目标,合理充分地发挥材料的作用,有步骤地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感知操作,并学习用各种方式进行表达,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一般来说,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基本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有以下步骤:

1)教师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启发幼儿从多方面、使用多种方法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去感知、发现、操作和思考问题。

2)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探索活动的情况。包括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幼儿操作的方法、发现及问题),倾听幼儿的自言自语以及与同伴的轻声细语,观察幼儿的情绪,是否在等待老师的帮助,等等。

3)要求和鼓励幼儿积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4)教师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幼儿的发现,并再次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幼儿在前面探索的基础上再作探索,寻求完整答案。

5)教师继续观察、了解幼儿情况,并给予幼儿及时的帮助(提供材料、解决困难等)。

6)再次鼓励和启发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方法,陈述自己的发现和问题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此处要给足时间,用于幼儿表达、交流。

7)教师在幼儿充分交流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小结和评价,包括知识点(幼儿获取的经验或幼儿主动建构的表象水平上的概念,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探索发现的过程和使用的方法),尤其是对善于思考、有所创造的幼儿和发展较差而进步的幼儿,要避免重结果、重纪律。

3. 结束活动要求

由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在自然状态下结束活动并继续布置任务,让幼儿延伸活动,在自然角、科学发现室、家庭或社区里继续探索。因此,结束活动应该是开放式的。这可以指导幼儿一起整理材料,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知识2 教师提问设计

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索过程的指导,主要通过设计有质量的问题来实现。教师提问有两种:一是封闭式的,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啊”;二是开放式的,没有限定答案,如“你有什么发现”“你看它像什么”。教师应更多地向幼儿提开放式的问题,便于幼儿回忆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经验和自有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操作、发现和创造,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随着教师提问的步步深入,幼儿也就在无意中逐步深入到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去了。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