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资考试:中学《综合素质》写作能力(一)

来源:山香教育时间:2018-09-18 18:20:06责任编辑:liujunxia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写作能力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分子比重,因此也成为参加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的学生们备考的重点。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中学《综合素质》写作能力相关知识点,希望多大家有所帮助。

(一)写作的基础知识

1.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指人类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

2.写作的过程分段

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一构思一表述三个阶段。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

(二)写作手法

1.写作手法的介绍

写作手法就是文章中用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增强表现力,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手段。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2.常用写作手法介绍

(1)叙事角度

①第一人称叙事法

文章的内容通过“我”传达给读者,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②第二人称叙事法

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为了直接表达情感,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可以增强文章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二人称叙事使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不如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

(2)叙事顺序

①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件,与事件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一致,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时,应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防止出现罗列现象和平铺直叙。

②倒叙法

主要指除了将个别部分提前,其他仍以顺叙记录,而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把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同时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另外则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③插叙法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而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人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④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加以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⑤分叙法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交叉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3)叙事线索

①以物为线索

叙事过程中让某物在事件发展各阶段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有意强化其形象,使物件起到过渡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

②以人为线索

以某人为叙事线索,将其统一形象贯穿全文,令某人成为全文重要关注点,或塑造人物,或推动情节。

③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将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形成连接照应。

④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突出主旨,可使复杂事件繁而不乱。

(4)情感抒发

①直接抒情法

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②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一般可以在客观叙述的同时,加入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在叙述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通过议论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或者在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情色彩。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

(5)议论文体

①先叙后议法

即先叙事后议论,达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②先议后叙法

即先议后叙,首先通过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以此统领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显得清楚明白。

③夹叙夹议法

将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自由自在地表情达意。

(6)描写方法

[1]写生法

写生法是美术术语,这里用来指描写器物注意按照一定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或先两边后中间,或先整体后部分,或先部分后整体,同时注意刻画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转动法

从不同角度动态地对器物进行描述,准确运用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等方位词,对器物进行全方位介绍。中间要有详有略,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3]剥笋法

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器物,可以采取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其结构描述出来,由里及外,突出中心和重点。

[4]拟人法

找到人与一些无生命器物或动植物的某些特点的相似之处,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再找出与人的局部相似之处。

[5]化动法

把器物描述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动态与静态描写结合,使二者相映成趣。

[6]说明法

对器物进行描写时,有时要说明它的特点或作用,也可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增加读者对器物的了解。

[7]“五官”法

运用人的五官感知能力,把各种不同感觉、感受写出来,使人对一定情感和器物的描写更具体、直接。

[8]借物抒情法

在描写物品时将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器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使物与情相统一,使情有所依托。

[9]托物言志法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使器物与志向,器物与感情发生内在联系。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10]物品自述法

实则是拟人手法的通篇使用,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采用第一人称描述物品,使器物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同时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11]“三江并流”法

在主体部分中,用三个反问段落作为文章的主题部分,围绕主题并列展开。文章段落属于横向联系,运用并列关系将要写的东西分别呈现,使读者对文章主体一目了然。

(7)建筑描写法

①远眺近看法

对建筑物可以远看,也可以近视。远眺可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和整体轮廓。描写建筑物时,好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印象。

②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的轮廓,从内部看建筑物的构造和功能,重点是内部组成和功能,一般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

③换步观形法

不断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得到不同侧面的完整印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一定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还要抓住建筑物主要的特征来写。

④说明介绍法

对建筑的特点、历史等可采用说明介绍法,紧扣文章中心简明扼要地说明介绍。

⑤环境衬托法

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致进行适当描写,可使建筑物更加突出。在描写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介绍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整体位置。

(8)动植物描写法

①对动物进行描写时,可对动物外形各组成部分的形状和颜色特点,采用总分结合法描述。要注意总述与分述之间的关系。分述部分要紧紧围绕总述所讲的特点描写。各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

②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某一部分进行描述。描写时要重点突出,可以从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的颜色、形状、气味等人手具体描写。

(9)景点描写法

对景区特征描写,既要逼真地再现具体的时令特征,又要表现景物本身的特征,使时令特征和景物特征融为一体。要注意观察景区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体现景物所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可采用定点或换点取景法,选择较能反应景区特点、特色的地点,按照一定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或从右至左等,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之感。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